從西門子歌美颯 (SGRE) 位於台中港的機艙廠到36號碼頭的路程,僅33公里(20.6英里),沃旭大彰化風場的風機就在36號碼頭進行預組裝。但是,光從工廠到碼頭這短短33公里的距離,運輸就要花上幾的天時間,也使得在台中港運輸機艙的成本,幾乎跟從歐洲運輸來台一樣高。

為了進一步了解其中的原因,我去了一趟台中港,參觀 SGRE位於台中港的辦公室。

「這些都是價值10億美元以上的部件」SGRE 亞太區工程主管 John Colyer 解釋。Colyer 正指著準備運往達德允能風場的機艙和塔架。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看到風機的部件,我只知道它們體積很大,直到親身走訪,才開始對其規模有具體概念。

這些部件的每一個零組件要從港口的一側運到另一側,必須經由陸路或駁船。在2020年以前,機艙通常使用陸路運輸,需要走台中港內兩座橋:中南一號橋和中南二號橋。然而,台灣港務公司 (TIPC) 經常更改港內用橋政策。舉例來說,在過去過橋的物品並沒有限重,2020年起港務公司將重量限制在205 噸。一般情況下,橋樑的額定負載是以每平方公尺幾噸來訂定,同樣噸位的物品可以在長型拖車上分散其重量,進而可以使用陸橋運輸。但港務公司僅是訂出205噸的總重量限制,使得機艙將不得不使用駁船運輸。

改用駁船而不是透過陸路運輸,讓時間和運輸成本大大的提升。以 SGRE的 SG 8.0-167DD風機的機艙為例,機艙加上拖車的重量達392 噸。

Colyer 解釋過去陸路運輸的方式,他們會把機艙放置在16-18 軸的自走式模組化運輸車 (SPMT)上;SPMT就像一隻巨大的毛毛蟲,可以把許多零組件安全的固定在車上,有助於一次大量運輸,而操作SPMT 需要有20 名工作人員。透過SPMT,從 SGRE 位於工專區2的機艙廠跨過這兩座橋再到36號碼頭,成本大約是1萬美元。

然而隨著港務公司的政策改變,現在運輸機艙的成本激增到每個機艙12萬美元,而且延誤風險也大幅提升。

Colyer 說:「如果我們必須使用駁船將組件從工專區2運送到預組裝碼頭,換算下來,將組件從台中港的一側運送到另一側,甚至比從德國運來的成本更高。」

我和 SGRE 團隊一起到中南一號橋看看,以我一個門外漢來說,這是一座不起眼的橋,長約50公尺。中南二號橋稍微長一些,長80公尺。事實上,現在機艙都不能使用這兩座橋運輸了。但是到了2025 年,如果沒有更堅固、載重力更大的橋樑來取代這兩座橋的話,運輸成本將會大幅升高,除了機艙,光是下一代14+MW巨型風機的塔架也變得太重而無法經由陸路運輸。

在107號碼頭,我看到一艘已經裝載了兩個機艙駁船,還有空間再載兩個。由於機艙只能在漲潮時裝載,每晚只能裝載兩個,需要兩天的時間才能將四個機艙都上船。駁船需要兩個小時才能穿過港口,卸裝需要再兩天的時間。而且這一切流程都取決於天氣是否配合。

Colyer 指出:「因為我們必須首先通過陸路將機艙運輸到107號碼頭,才能上船,需要運輸兩次,讓成本大幅增加。再加上經常因為天氣不好而延誤。

台中港是台灣主要的離岸風電港,也是台灣成為亞太地區離岸風電中心的關鍵基礎建設,假設台中港所有工廠同時進行生產,預計每年從工專區2製造的零組件高達2GW。再加上,未來同時間有三個風場在進行施工。

港口根本沒有空間容納這麼多靠駁船運輸的部件。Colyer 說,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國內使用和國外出口的零組件都會受到影響。

台中港的基礎設施不達標準,不僅僅是 SGRE遇到的問題。事實上,我首次聽到台中港的基礎建設問題,是在2021全球風能協會 (GWEC) 台灣高峰會上,當時 Vestas台灣總經理 Alex Robertson 演講便有提及。他把台中港與丹麥的埃斯比約港(Esbjerg)做對比,後者寬敞、設備齊全,能夠滿足丹麥在離岸風電的快速發展。

. . .

THE UNREDACTED觀點:

台灣在發展離岸風電上,有相當積極的政策目標。但令人費解的是,卻缺乏打造台中港成為離岸風電港的相關政策。這兩座橋樑只是台中港基礎設施不足,因而犧牲成本和效率的一個例子。

港務公司告訴 Unredacted,他們正在研議建造一座專用橋,以因應繁忙的交通運輸,但目前並未揭露時程,而現在距離2025年巨型風機部件問世,時間也不多了。

與此同時,港務公司2021年收入創下新高,離岸風電的業務無疑對其營收貢獻不少。

當紐約州在今年稍早宣布開始離岸風電開發時,州長 Kathy Hochul 宣布的首要政策就是投資 5 億美元用於基礎設施,包括港口的升級。

港口不應該只是賺錢的工具,它本身應該具備競爭力,才能讓相關產業的競爭力提升。台灣對於成為「離岸風電供應鏈」的目標是否夠重視?真正的供應鏈致力於出口,而出口的成本是致勝關鍵。

除非我們能升級這兩座橋,或者以其他方式替工專區2的新工廠提供陸路運輸,否則我們對這個目標有多認真呢?如果我們不認真看待出口,納稅人又為什麼要替國產化的成本買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