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靠愛可以發電的話,相信台灣永遠不會缺電的!提升整體國家的競爭力,不應該是競選時的口號、不應該是靠少數人的家庭慰留、更不應該是領導者們拿來感化民眾的情緒話術。

從年初開始,我的手機突然變得非常不安分。幾個 離岸風電船員 的朋友群組、以及今年新認識的台灣夥伴們,不約而同的,都用著有點慍怒、又帶著無奈的語氣,相互透露著近期產業中,正在發生的轉變。

 小A,一個握有 GWO 證照的船員,因長年於海外工作英文能力優異,而讓某歐洲外商挪作身兼多職的辦公室人員說到:

 

「(歐洲總公司的大老闆) 他們說今年開始我的薪資要 調降六成。我已經跟全公司可談的人都講過了。我現在的工作量比去年多出三倍、多拿了兩張證照、船員身份公司也不是沒有用上。但他們唯一給得出減薪的理由,竟然只是:“公司在台灣的會計建議總部,說這職位在台灣只需要去年的四成就很高了”?」

「事務所的負責人還半威脅的跟我說 – “你知道嗎,工作合約上其實我們只需要一行字 {一切依照勞基法準則} 就合情、合法、合理了嗎?給妳的這份 (僅有半頁A4紙不到、文字模稜兩可的 “合約”) 已經寫了這麼多字,應該覺得很受重視了吧!” 

小A繼續說

我才過個年、足足減薪了六成、這麼誇張的待遇、(歐洲) 總部把責任撇得一乾二凈;這間位於台灣的會計只會說我是變正職員工。但我依舊是每週七天、到大半夜的都在on-call 啊。」

 

 

「大船上的外國人都跟我說你們台灣真有錢,蓋這麼大的風場!(苦笑) 只有國家有錢吧!他們都沒看到的是我們每一位技師拿到的日薪,都比他們本公司願意付出的,還少了接近五成。這些他們都不知道、也不會相信;哪個英國人會相信,台灣的風塔技師,月薪不到八萬 TWD?」

小C,一個海事學校畢業、現於外商工作船準備拿 DP 證照(動態定位系統) 的實習生

 

離岸風電船員的窘境

台灣身為已開發國家成員四年多以來,「船員」一直都是少數幾個真正能媲美「已開發國家薪資」的工作選擇之一。只要願意放棄自由、不畏孤獨、承受不成比例的高風險,「當船員」倒還是可以換取到一個令陸地人所稱羨的薪資的。

因此當離岸風電於五年多前進入台灣時,似乎是給了台灣船員們看到了一絲耀眼的新希望:一個完美介於「跑遠洋&回陸地」的中介點

 

終於可以離家人近一點了、
終於有了回辦公室之外的選擇、
終於有了個「身在台灣」依舊能「賺得一個尊嚴生活」的產業了。

 

離岸風電前幾年的光景,表面上看來的確如此;但進入2022年開始,若還想要將離岸風電視為一個「高風險、高報酬」的產業,恐怕你已經晚了。

消失的五成多落差、去哪裡了

以上船員們的故事,我深信都不是今年的少數。小小一片台灣,早已成了國際獵頭公司的角力之地。離岸風電大喊著 2025 要達到全體發電 20%的目標,背後所需的是龐大的兩棲人才。短短五年內,早已有英國、丹麥、新加坡等地的國際獵頭公司,來台灣插旗。

從去年自費去上了 GWO 課程拿證照至今,有幸的前前後後與約五間的獵頭公司交手、面試八~九家不同的外商後,發現一件耐人玩味的事件:

 

「當同樣一間開發商、發包了同一個職位出去給各仲介。某海外獵頭公司送上的合約,能夠清清楚楚的列著 “開發商 V.S. 獵頭” 的日薪、福利金、保險等差別;而某台灣仲介送上的合約,100% 同職位、同輪班,月薪竟然少了海外獵頭的約一半。」

 

這樣的價差不僅僅出現在「要出海」的船員職位上。熟知產業的專家曾指出,同一個風電「外商助理」的薪資,外商獵頭與本土仲介的差別,有可能到達二~三倍。

 此專家也表示,由外商發包出去的職務,預算通常不會有落差。各家獵頭公司、有各自的抽傭比例也很正常。會有如此大的落差數據,不可排除有可能是台灣多數海員仲介&派遣單位,都是所謂業界的「老字號」(風電來台灣之前就已在地多年),短期內從他行跨入離岸風電、雖不甚了解其的獨特性、但依舊秉持著「不能破壞市場機制」而無視歐洲業主、自行制定發送的最終薪資。

 

Photo/Getty Images

市場機制?

有些讀者也許會好奇,「外商助理」不過是換個產業,但依舊是個駐點辦公室的助理,難道 “市場機制” 在此時發揮功效有何缺失嗎?

某風電外商的高層曾經透露,因台灣要求 2025 年達到的發電標準極為困難、加上台灣海峽的氣候,使年年的工作期都被縮短、加上疫情以來對境外工作者的刁難,許多職稱雖掛名「助理」,實則也是 船員;大部分是因為同時擁有國際觀、語言能力強,所以外商更需要這些船員優先協助公司龐大的作業程序。

 在溽暑的風場作業高峰期;那些超過 12 小時在暑假的艷陽下、身著工作服的高峰期,許多這些「助理」是要跟著出海的!

 特別是當外商船員名單中,仍有規定最低台籍船員的人數時,這些原本被以為是輕鬆工作的助理們,也都是要擔起名單人員、當個AB水手班出海的!

有實際船員身份和認證、又是外商最需要的 “兩棲人才”,筆者實在不太理解,台灣仲介認為應以他行外商助理的條件,來開薪資的原因?

 更何況,發薪資的源頭,是外商客戶、也非仲介/會計們。

 「我們也是要經營公司的啊!經營公司的隱藏成本很高的。」

是的,我們都知道一聲 “老闆” 背後所帶來的壓力和挑戰。不過我們在同理心之外,必須討論的,是這些外商獵頭公司,就不是一家經營中的公司了嗎?難道他們就沒有隱藏成本、合理利潤?在海外經營的成本,想當然爾應該比台灣要高出許多

那麼,來自同樣源頭的同樣預算,當拿到船員手中時,為何會有如此大的落差呢?那消失的五成,去哪裡了

 

Photo/Getty Images Signature

新產業、本應有新氣象

 

離岸風電是近五年、從外引入的新興產業。風機技師、CTV 船舶等,都不是原本既有的本土產物。外商帶著他們的技術來台灣打造一個全新的產業,不正是一個台灣整體勞工經濟卡關多年以來、最求之不得的轉變契機嗎?

各經濟權威數據都顯示從 2008 金融海嘯過後,台灣的勞工薪資結構,就已凍結了近20年:收入凍結,物價倒是直追歐美。五年前在台北吃一碗非名牌拉麵、價格就已經比美國加州 LA 的還高了;基礎物資上,在美國依舊可以用 $1.99 USD 買到超大條的吐司,請問台灣今年哪裡還能用 $60 TWD 買到一樣份量和品質的吐司呢?

台灣現在是以一個「已開發國家」的消費水平、搭配上「開發中國家」的薪資狀況。就在國外真實生活、工作過的筆者來說,「台灣薪資低、但生活費也相對低」的這個藉口,恐怕早就已經不適用了!

低薪這個掐鎖多年來,的確是個不易解的問題;或許國家,真的苦無適當的切入點。但我們不可否認,各權威數據都在在顯示著:

 

當初因應撲捲而來的金融海嘯、當初為了「保護勞工基本薪資」的政策,如今卻早已成了使廣大勞工階級 無法得到合理報酬、安心生活的枷鎖,更成為資方不願加薪留才的藉口

 

當然,傳統要改變,需要時間;文化要提升,更需要多磨。


期待老字號的百視達 (Blockbuster) 來升級、真的不如市場中,出現一家 Netflix 來改寫全盤。

當台灣終於等來了一個 離岸風電、一個如 Netflix 之於百視達般的全新、又外來的產業;外資願意用歐洲水平來開出「比歐洲低、比台灣高」的薪資標準時,這難道不正是台灣追求 產業革新時 最求之不得的機會嗎?

 但好景不長。不到一年,月薪慘遭砍半的小A公司總部原因,僅僅是因為:「公司在台的會計包商建議歐洲總部,這職位,只需要公司開的半價、在台灣就很高了

此外商與其客戶間,包工程以歐元計價、台籍船員日薪已經是歐洲籍的一半價格,對北歐外商來說,其實已經相當物美價廉。

本土的會計包商 “非船員” 以外、更 無法理解海上工程作業 所需承擔的人身風險,卻能自信滿滿的提出,砍自家台灣船員薪資的提議? 

 更甚,此會計與小A面談時,還要羞辱對方說:「反正,你們都是遠端電腦工作就可以了對不對?

 請稍等一下,我們的科技何時已進化到可以在雲端搭建風場了?各大開發商們在港口日夜趕工的辛勞,都不是真實的?

此會計對於這份工作的實質困難理解度之膚淺,筆者確實非常難以理解。

「高達八萬」從何而來?


當工作船上的服務生,日薪約可介於 $3.5K~4.5K TWD 左右;而本土的仲介商,卻將需要更多證照、更多訓練、也更高風險的 “Site Technician” 之職位,發送比服務生更低的薪資?

難道台灣希望展現給國際的印象,真的是這麼的 不重視技術、不重視人才、不重視超過時間成本以外的附加加值嗎?

在國外,公司負責培訓、考證照,而員工的薪水依舊照領;在國內,大多數的考照&上課自己付費、課程費用從兩萬到七萬不等,薪水還要被嚴重低估。

想試問坐辦公室的會計們、仲介們,曾經需要繳交過如此高額的訓練支出嗎?

 一位來台定居以久的歐洲風電高管曾說:沒有哪位英國主管,會自行提議「風機技師」月薪為五~八萬台幣的 (英國的離岸風機技師平均月薪約為台幣17萬起)。

 看著新聞中播報著「高達八萬」的這種措辭,我只知道它絕非歐洲外商發明的薪資標準!

船員看似高薪的合理化藉口


離岸風電的任何海上工程,舉凡是電鑽技師、或是油漆工,都是要有「海員證」身份才能勝任。也許非從事海事的讀者,會覺得在台灣,船員已是高薪族存、也已經令某些讀者稱羨了。但如果台灣真的要放眼國際,就不能單純的在物價和生活水平上作比較。

離岸風電船員的 DPO (Dynamic Position Operator 動態定位系統) 證照,業內都知道是一張不僅難以取得、程序複雜、更是鍍金證照,一張到手後,可以全世界工作的通行證,待遇比遠洋商船還優渥。但正在外商受訓的船員卻透露,全台灣持有完整 DPO 的人恐怕沒有超過 20 位;其中有一大部分,都去國外工作了。為什麼呢?

 一個原本不存在、沒有訓練中心、也沒列入海事學校教程的 DPO,因著離岸風電的進入而突然有了需求。但奇妙的是,本土風電公司開始招聘 DP 船員時,並不是先參考 “國際海域給此職位的薪資” 範疇,反而是以 “台灣商船船員的薪資” 為標準,為了拉攏商船船員來這個新興職位,而擬出的一個不合理範疇:少國際行情價四~五成,然後再用「不用跑遠洋、可以離家近一點了」來做吸引力跟合理化。

但這樣真的合理嗎?


一個在國際海域工作的職位、受的訓練也都是歐洲認證等級,這本應該要依 “職位” 來定價,而不是依照 “舊有的市場職等” 來做調整吧?

新產業、新職位,本來就不能與傳統產業拿來相提並論。

技術跟工作內容完全不同以外,不同產業間出現不同的水平,在台灣不也頗為正常的嗎?

長年科技業的秘書,薪資也都比飯店業的高;當初軟體科技業正要發展時,也沒有去拷貝傳產的薪資結構。

因此,在科技業被默認的淺規則,當近年喊出要離岸風電要成為下一個護國神山時,怎麼就這幾個關鍵點沒有被延續呢?

人才不輸歐美、但可以更低價取得


2021 年底的 12/24 聖誕節被風電船員們戲稱為國家恥辱之日。因長久以來的船員人數不足,離岸風電又進入此區塊與其他航運相關的產業搶人才,一度造成了船員荒。

政府因此修訂「外國籍船員僱用許可及管理規則」第8條,放寬從事離岸風電業務或海事工程等船舶,經公開徵求 本國籍船員 至少14日無符合需求者,得向航政機關專案調整雇用外國籍船員比例。

原本已經被砍過薪資的工作船機匠透露,今年已有消息傳出,日薪被壓得更低了。而且各大風電的碼頭工廠、甚至本國旗幟飛揚的船舶中,出現比被台灣仲介&會計壓下的薪資更低價的東南亞水手數量,跟去年前相比,是在節節上升。

 「… 從此外籍船員真的得以長趨直入台灣的近岸&内水海域的航行權,這真是全球首創!全世界沒有其他國家、做得出這種放棄國家主權的行為!」某勝任外商船舶多年的風電機匠痛心地說道。

離岸風電來台初期 (也不過五年多前),當外商願意以他們的合理價格開薪時,廣大人民最需要做的,難道不是幫我們國家的基本水平,趁機往上拉拔嗎?

而不應該是任由 非船員、非業內的人,自貶來幫助外商、將同胞們的標準往下調低吧?

台灣四十多年前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是以低價政策、搶代工而來。多少年的努力、多少人的犧牲後,我們終於晉升為「已開發國家」了,卻依舊自認為、甚至要求勞工們認為:台灣勞工在國際上最大的優勢,永遠就是「低價」而已嗎?

甚至當外人出價不夠低時,我們還可以自己犧牲團隊的福祉來調更低!

然後默許著,某些外商請來當本土負責的非專業人士,實則與下游廠商拿空白收據回來自填金額?報價給外商公司的膨脹了兩、三倍?還可以借用別人的加油單,來給自己收報帳?

其他如 價值、品質、人才、人品等,都是可以被犧牲的。這樣的模式,是健康的嗎?

 

「人才不輸歐美、但可以更低價取得」

 

這,真的就是台灣身為 APAC 離岸風電的領頭羊、希望給亞太區離岸風電的他國、最當家的船員結構嗎?

回家的唯一理由

 

從遠洋回到岸上,聽到的原因是「需要陪家人」
從矽谷回到新竹,聽到的原因是「需要陪家人」
從華府回到台灣,聽到的原因是「需要陪家人」

 

當 “回台灣工作” 被選擇的唯一原因,只剩因為「需要陪家人」的那一刻起,裡面的無奈政府聽到了嗎?這樣的選擇,是每個長年將自由、拿去換取那無止盡於海上漂泊的漫漫長夜的船員的真實心聲。

 當 “回台灣工作” 被選擇的唯一原因,與產業競爭力毫無關聯時,老實說,這真的沒有什麼好自豪的。

 旅外台灣人心心念念著國家,是因為還有感情。

 但提升整體國家的競爭力,不應該是競選時的口號、不應該是靠少數人的家庭慰留、更不應該是領導者們拿來感化民眾的情緒話術

而應該是自問「如果能夠雙贏、為何不呢?」

 如果靠愛可以發電的話,相信台灣永遠都不會缺電的!

Photo/ Pexels,圖與本文無關

給你的,已經比東南亞的高了


離岸風電前幾年的光景,不過才短短五年,就已經淪落到歐洲主管,今年可以搔頭不解:為什麼他們明明開的薪資 很正常、比東南亞移工高,卻請不到優秀的台灣水手了。

才短短五年,外商高管從原本開薪資的起始點,是「比歐洲人便宜」(第一年就達到)、到今年的「比東南亞高就好」!

這中間的第一線責任,最奇妙的,就是都台灣人自己造成的

2021 年就開始延燒的產業缺工、加薪搶人、甚至全球都出現人才荒。

離岸風電身為一個媲美 Netflix 之於影視業的新產業龍頭,甚至曾被多數媒體譽為下一個護國神山,卻選在人才大作戰的年度,來進行瘋狂大減薪?一個已開發國家,竟以開發中國家的薪資作參考點?

培養本土人才的確需要時間,但以一個長遠發展的眼光來看,離岸風電在台灣依舊算是年輕。選擇在產業的嬰兒發展期,就大規模的 自貶價值 和 抹去希望,不知道它的未來還有什麼可以吸引優秀的年輕船員呢?

船員從來就不比一般勞工


眼紅船員薪資高的一族群,通常也不願意犧牲海員所犧牲的,自己下海來跑船。

就連羨慕著「憑什麼遊輪的服務生薪資比陸地上優渥」的服務生們,也不是每一位都願意承受那極大的孤獨、風險、和挑戰來遊輪了。

更何況現在都有海事專班了,如果真的有心想要加入船員行列,不是沒有路的。只有願不願意而已

 回想以前,只要願意用人生去換取、依舊換得到優渥的血汗錢;如今,當歐美的各行各業都在加薪時,台灣最新興的產業卻在減薪?

 如果台灣還期待綠能產業能夠成為下一個護國神山,那真的需要拿出一座護國神山 應有的氣魄、應有的霸氣、和應有的尊重

 歐洲外商的確也有抱怨台灣船員素質的高管,甚至曾用「獅子大開口」來形容那些船員的報價。但他們原稱「獅子大開口」的那批人,2022 年前所被給付的,也是比同工歐洲籍的日薪少掉一半更甚。

然後真正的人才在與外商高管談判時,從來沒有想像過會從一位 “歐洲人” 的口中、聽到這句如此 “在地話” 的回應:

 

「給你開高的話,我就破壞你們市場行情了!」

 

我只想請大家思考一下,這句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話背後的觀念、會是誰教的呢?

(*hint: 絕對不會是國外的人!在我所認知中,同樣是已開發國家的行列裏,相同條件的工作環境,不會有人如此說的。) 

 

Netflix 席捲影視市場的那幾年中,逼走了老牌的百視達;逼的華納、迪士尼等全副武裝的更新自己,只為了不被市場淘汰;
 
如果以台灣的民情,是不是當年會為了要保住不能倒的百視達、保護不能太辛苦的華納、保護包金包銀的迪士尼,而把全數的苗頭,轉向讓 Netflix 無法順遂的玩起自己一套新規則呢?

 

台灣正站在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2022 年開始,本土的海運業者也都紛紛調整了船員薪資、海外的工作機會也已經慢慢復甦。過去幾年,因為疫情而回流的海外人才們,皆會在今年做出「去或留」的重大決策。

2020 年,台灣開心著海歸人才的出現,新聞媒體都曾大肆報導過,這將對社會的發展帶來多大的幫助。兩年多過去了,今年,才真的是血淋淋的決策時間。

當在北美,連個星巴克的全職打工,都能賺取比在台灣飯店業的部門經理還要高薪時,台灣還期待拿出什麼來留人呢?難道又要請出家中的長輩來打同情牌嗎?

同樣的,離岸風電 2022 年的建蓋進度依舊落後。而在台灣打造這麼大型的離岸工程的確不簡單 (不簡單又不友善的原因歡迎參考此文)。

但原本就已經缺工的產業,前幾年還可因為有 未來性、上岸性、高薪資 等的希望,來吸引原本跑商船的船員。

現在新的條件之下,離岸風電產業,只會越來越難招到人、更遑論是優秀和高品質的人才了

最諷刺的是,如同台灣過去三十多年間、來來去去過的輝煌產業,今年造就出這個沒落光景的,從來都不假手他人、他國,而都是因為台灣自己人!

如果台灣現在來作出改變、也許還有最後的挽回之地;市場經濟雖說不是萬能、完全的資本主義,也不是社會問題的唯一解答。

但至少,給一個如 Netflix 之餘影視界般的離岸風電、給這個新興外來產業,一個真正雙贏、真正能幫助到台灣的人才、特別是台灣的船員,與世界接軌的黃金機會,我相信台灣還是有資質能做到的!

給台灣的漂泊者們,一個回家的光明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