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選商作業即將在今年第三季進行, 由於釋出2026及2027年的併網時程, 預計有3GW的裝置容量可供選商, 目前已經表態想爭奪市場的開發商海內外都有, 預計選商相當白熱化,尤其在國產化任務上, 雖然能替台灣產業找尋新出路,但也替未來風場建設埋下隱憂。

產業關聯性部分,過去在遴選風場必須做到一定程度的國產化要求, 尤其是2024年起就必須達成27項國產化任務, 雖然海纜項目最終因台灣國內廠商因沒有市場競爭力選擇放棄, 讓海纜項目胎死腹中,不過在區塊開發中仍有被列出, 顯示政府對於推動海纜及鋪設仍有期望。

其他國產化項目中也有多項令開發商相當頭痛, 由於新規定風場國產化項目保有60%的彈性, 看似有助於風場開發,但卻讓開發商難以選擇,若是60% 國產化40%從外國進口,單位成本價格無法壓低, 墊高風場建設成本。若是採取100%國產化, 則需承受國內供應鏈無法及時供應的問題, 因此如何選擇就成開發商的艱難課題。

不過由於接下來區塊開發規則中, 規定單一風場由單一開發商只能獲得500MW的裝置容量加上10 0MW的彈性開發權,相較於過去第二階段遴選競標風場來說, 雖然風場稍微放大一點,但整體規模是否具達到一定商業價值, 許多開發商仍在評估中,而這對早先進入的開發商略微有利。

 至於在浮動式風機方面,開發商曾經表示, 過去由於風機技術仍未突破,因此浮動式風機大多採用較小型的機, 配合浮動式平台,單一造價就顯得太高,就讓開發商興致缺缺。 後來隨風機大小逐漸放大,目前市面上已經有單支14MW的風機, 在發電效率與單支造價上,讓浮動式風機逐漸成為可能性之一。

開發商說,在國外開鑿原油上, 使用浮動式平台作為鑽井用途已經相當成熟, 水深最深可達300米,並且對於水底生態影響小, 加上平台可在岸邊建造完成後拖行出海, 對於氣候問題也有很大的彈性,的確具有相當的可能性。 開發商認為,國內目前的確有相關的技術,從焊接到鋼管製造, 台灣都有本土的供應鏈,現在只缺一個整合的機會, 因此未來浮動式風機若是真的可以推動,預估可以很快就能上線。

另外在台灣海域方面,由於過去經濟部公布的示範風場設計地點, 後與漁民捕魚場域、航線、國防安全、 航空因素等等其他部會提出不宜設置離岸風場, 讓可開發地點大幅縮減,加上海底探勘後, 單樁式等水下基礎設計的工程技術仍受限在水深60米以內, 因此國內可供開發地點減少,讓浮動式風機不受限水深的優勢, 在此可以顯現。

不過,由於國內水下基礎才剛發展, 中鋼與台船合資成立的興達海基終在2021年完整生產出水下基礎 ,另一家世紀鋼從海外進口在台加工的生產模式,預計在今年( 2022)也會有所改變, 在國內廠商努力學習製造發展水下基礎時, 經濟部斷然不會在此選擇浮動式風機, 預計最快也只會在後年選商時,進行2030至2031年規劃, 才有可能釋出風場開發權給浮動式風場。